临床科室

语言发育

科室简介

语言(language)是儿童全面发育的标志。语言的发育以理解为基础,同时还与听觉系统、发音系统、脑功能发育,以及一定的语言环境有关。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先理解后表达,先名词、动词,后代名词、形容词、介词、助词。 婴儿早期自发的无声唇舌运动是学语音的基础。新生儿已会哭叫,1个月龄开始发咕咕2音和做声音游戏,1~3个月发单音,2~4个月发笑声,3~4个月反复咿呀做声,7个月龄开始学语。1岁出现第一个有意义的单词,1.5~2岁会说短语,3岁能简单句,4岁儿童能自言自语,6岁说话流利。儿童1.5岁后词汇量迅速发展,2~3岁增加更快,5~6岁后词汇量增长速度逐渐减慢。 五、心理活动的发展 (一)社会行为(personal-social behavior) 2~3个月时婴儿出现社会性微笑,并以笑、停止啼哭等行为表示认识父母;6个月龄开始认生;9~10个月龄喜欢照镜子、玩躲猫猫游戏,是认生的高峰;18个月,易与父母分开;3岁时能和小朋友一起玩简单的游戏,学习遵循游戏规则。 (二)注意(attention)的发展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事物,是认识过程的开始。注意分为无注意和有意注意。无注意是自然发生的,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。有意注意是指自觉的,有预定目的的注意。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,且容易转移。3岁时逐渐发展形成有意注意,5~6岁后儿童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。 (三)记忆(memory)的发展 记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,是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。可分为感觉、短暂记忆和长久记忆三个不同系统。长久记忆又分为再认知和重现两种形式。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在眼前重新出现时能被认识称为再认;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,而却在脑中重现出来,即为重现。1岁以内的婴儿只有再认而无重视,随年龄增长,重现能力亦增强。3岁的儿童可重现几个星期前的事情,4岁的儿童可重现几个月前的事情。幼年儿童以机械记忆为主,随年龄的增加,逻辑记忆逐渐发展。 (四)思维(thinking)的发展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、间接的反映。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产生思维。3岁以前只有最初级的形象思维;3岁以后开始有初步的抽象思维;6~11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综合分析、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。 (五)想象(imagination)的发展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。1~2岁儿童开始有想象的萌芽。学龄前的儿童以再造想象为主,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到学龄前才迅速发展。 (六)情绪、情感的发展 情绪或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或观念所引起的主观体验或客观表达,通过某种外在或内在的活动以致行动表现出来。情绪多指外在的表达;情感是内心的体验,为高级的情绪体验。新生儿期的愉快、不愉快两种情绪都与生理需要的满足与否有关;婴幼儿情绪表达特点是时间短暂、反应强烈、容易变化;3岁以后,随着儿童社会生活的增加,基本的情绪活动都出现。学龄期儿童出现初步的社会性情感和道德体验,如信任感、安全感、同情感、友谊感和荣誉感。情绪的稳定性和调控能力逐渐增强。 (七)个性和性格的发展 个性是个人处理环境关系与他人不同的习惯行为方式和倾向性,是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。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性格,其次是能力。性格是人后天生活环境形成的心理特征,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。根据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论,性格具有阶段性:婴儿期(信赖-不信赖),所有生理需要都要依赖成人,如与成人无依恋关系,将产生不安全感和情绪问题;幼儿期(自主-怀疑),开始有自理能力,,但仍需依赖成人,故依赖性和违拗行为交替出现;学龄前期(主动-内疚),自理能力提高,但常因失败而产生失望和内疚;学龄期(满足-自卑),因学习能力提高和某些行为得到认可而满足,又因常失败而产生自卑;青春期(自我评价-自我意识混乱),这个阶段是儿童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,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并得到成人的认可,如处理情感问题、伙伴关系、职业选择、道德价值等问题不当可产生身份紊乱。

专家团队

技术支持:北京迅联互动科技有限公司

电话:010-82724889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 邮编:100700

Copyrights © 1997-2016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556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