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、便下稀薄为主证的常见病症,多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,尤以2岁以下最为常见,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但以夏秋季节较多。 【病因病机】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,以感受外邪,内伤饮食,脾胃虚弱多见。感受外邪、内伤乳食和脾肾阳虚均可致脾胃损伤,使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精华之气不能输布,合污而下为泄泻。《幼幼集成·泄泻证治》说:“夫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。盖胃为水谷之海,而脾主运化,使脾健胃和,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。若饮食失节,寒温不调,以致脾胃受伤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精华之气不能输化,乃致合污而下降,而泄泻作矣。” 1、感受外协 小儿脏腑娇嫩,肌肤薄弱,冷暖不知自调,易为外邪所袭。外感风、寒、暑、湿之邪,侵入人体,影响脾胃,使脾胃运化失常则泄泻。唯无燥邪致泻之说,盖因脾喜燥而恶湿。其他外邪则常与湿邪相合而致泻,故千人有“无湿不成泻”之说,风、寒、暑邪与湿邪相合致病。夏秋季节湿热交蒸,腹泻多为是热泻。 2、内伤乳食 小儿脾常不足,运化力弱,饮食不知自节,若调护失宜,乳哺不当,饮食失节或不洁,乳食过度或过食肥甘及生冷之食,皆能损伤脾胃,而发生泄泻。故《素问·痹论》说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”伤食泻既可单独发生又可在其他泄泻证候中兼见。 3、脾胃虚弱 先天不足,或后天失调,或久病迁延,皆可导致脾胃虚弱,脾虚则健运失司,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,水反为湿,谷反为致,合污而下发为腹泻。亦有暴泻实证,因失治误治,迁延不愈,损伤脾胃,而由实证转为虚证泄泻者。 4、脾肾阳虚 小儿禀赋不足,或久病久泻之后,脾虚及肾,肾阳不足,则命门火衰,不能温煦脾阳,不能腐熟水谷,以致完谷不化而腹泻。 如久泻不止,脾土受伤,肝木无制,往往可因脾虚肝旺而出现慢惊风之症。 【辨证论治】 1、伤食泻 大便稀溏,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,气未酸臭,或如败卵,脘腹胀满,便前腹痛,泻后痛减,腹痛拒按,嗳气酸馊,或有呕吐,不思乳食夜卧不安,舌苔厚腻,或微黄。治法:消食导滞,健脾和中。 2、风寒泻 大便清稀,中多泡沫,臭气不甚,肠鸣腹痛,或伴恶寒发热,鼻流清涕,咳嗽,舌淡,苔薄白。治法:温中散寒,化湿止泻。 3、湿热泻 大便水样,或如蛋花汤样,泻下急迫,量多次频,气味秽臭,或见少许粘液,腹痛时作,食欲不振,或伴呕吐,神疲乏力,或发热烦闹,口渴,小便短黄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治法:清热利湿,调中止泻。 4、脾虚弱 大便稀溏,色淡不臭,多余食后作泻,时轻时重,面色萎黄,形体消瘦,神疲倦怠,舌淡苔白,脉缓弱。治法:健脾益气,温阳止泻。 5、脾肾阳虚泻 久泻不止,大便清稀,完谷不化,或见脱肛,形寒肢冷,面色皓白,精神萎靡,睡时露晴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治法:健脾温肾,温阳止泻。
技术支持:北京迅联互动科技有限公司
电话:010-82724889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 邮编:100700
Copyrights © 1997-2016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556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