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
发布时间:2022-04-22
第三节结肠癌 结肠癌是发生在结肠(句括升结肠楷结肠、降结肠和乙状结肠)的癌症,是人类最 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。流行病学资料显示,世界各地结肠癌发病率差异较大,以北欧、西 欧、北美发达国家及新西兰等发病率最高:南欧、东欧和拉丁美洲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发 病率居中;亚洲、非洲和大多数不发达拉美国家的发病率最低。一般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结肠 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,经济发展的差异可能是居民结肠癌发病率高低的一个重要 因素。世界范围内男女结肠癌发病率接近,男性略高于女性,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 升,8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略有降低。结肠癌的病因中种族遗传的作用较小,生活方式、 膳食结构、环境因素可能是主要病因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我国结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 明显,其中以东南沿海地区最为高发。高脂低纤维饮食、炎症性肠病、结肠息肉、血吸虫 病、胆囊切除术后等都是结肠癌的危险因素。常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有乳头状腺癌、管状腺 癌、黏液腺癌、印戒细胞癌、未分化癌、腺鳞癌、鳞状细胞癌等。其播散途径有直接浸润、 种植播散、淋巴道播散、血道转移。临床上主要采用Dukes分期。我国结肠癌死亡率为 4.54/10万,早期结肠癌病人预后较好,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5%~100%。在决定结肠 癌疗效及预后的众多因素中,肿瘤的病理分期是最重要的因素。此外,肿瘤的病理类型,患 者的年龄、性别、病程,肿瘤的部位、大小,转移与浸润的程度,手术治疗方式,术后辅助 治疗,病人的全身状况,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大小及多少等对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。随着 癌症三级预防的开展和手术、放疗、化疗、分子靶向治疗、生物治疗和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 的应用,结肠癌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。 【文献概述】 结肠癌属中医文献中“肠积”、“脏毒”、“肠澼”、“癥痕”等范畴。古代医家自《内 经》开始就对此类疾病作出记载。《灵枢·五变》谓:“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……则胃肠恶, 恶则邪气留之,积聚乃伤,肠胃之间,寒温不次,邪气稍至,蓄积留止,大聚乃起。”《灵 枢·刺节真邪》:“虚邪入至于身也深,寒与热相搏,久留而肉著……邪气居其间而不及, 发为筋瘤……肠瘤……昔瘤。”指出了肠中积聚及肠瘤的发病过程。《内经》又云:“饮食自 倍,肠胃乃伤。”说明饮食因素是胃肠疾病最常见的因素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指出: “大积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大半而止,过者死。”这种攻邪而不过伤正气的治疗原则,至 今仍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大法。隋代巢元方在《诸病源候论》中认为:“癥者,由寒温失 节,致脏腑之气虚弱,而食饮不消,聚结在内,染渐生长,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也。”指出 其腹中包块,盘牢不移的特点。《证治要诀·大小肠门》有载:“诸病坏证,久下脓血,或 如死猪肝色,或五色杂下,频出无禁,有类于痢。”指出肠澼有类于痢疾。金元四大家之一 的朱丹溪在其《丹溪心法》中云:“坐卧湿地,醉饮房劳,生冷停寒,酒面积热,以致荣血 失道,渗人大肠,此肠风脏毒之所由作也。”进一步指出了其病因。 【病因病机】 中医学将结肠癌的病因概括为内因和外因。内因包括正气亏虚和情志失调;外因包括感 受外邪、环境因素和饮食所伤。根本病变机制是机体阴阳失调,正气虚弱。湿热、火毒、瘀 滞属病之标,脾虚、肾亏、正气不足乃病之本,二者互为因果,由虚而致积,因积而益虚, 久则积渐大而体更虚。 一、正气亏虚 因年老体弱、久病导致五脏虚衰(尤以脾肾虚弱为主),“精气夺则虚”,复感外邪,邪 留滞肠道而为本病。正如《诸病源候论》所言:“积聚由阴阳不和,脏腑虚弱,受于风 邪,搏于脏解之气所为也。”《活法机要》亦有:“壮人无积,虚人则有之,脾胃虚弱,气血 两,四时有感,生能成很”李中悴《医宗必读):“积之成也,由正的不民,而后邪个通 之。”指出肠积根本内因为正气亏虚。 、情志失调 优思郁怒,胃肠失和,气机不畅,气滞血瘀,久则成块,或情志不畅,肝气郁结,侵角 胃,致运化失司,湿热邪毒蕴结肠道,日久而成本病。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有言:“t 恐悲喜怒,令人不得以其次,故令人有大病矣。”朱丹溪《丹溪心法》:“气血冲和,万病 生兰省桃郁,诸病生焉。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。”情志失调是导致结肠癌发生的一个重要 三、外邪因素 久坐湿地,寒温失节,湿邪侵淫肠道;外邪损伤脾胃,升降失司,气机不畅,气滞血 瘀,结于肠道,与外邪相搏结,发而为本病。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:“积之所生,得寒乃生, 厥乃成积也”。《灵枢·九针论》:“四时八风客于经脉之中,为瘤病者也。 四、饮食因素 酒食无度,嗜食膏粱厚味,伤及脾胃,运化失司,酿湿生热,湿热乘虚下注,搏结于 杨。蕉毒日久,则成肿块。《素问·痹论》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”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 有云:“高梁之变,足生大丁。”宋·窦汉卿《疮疡经验全书》:“脏毒者……或饮醇戾之酒, 或食五辛炙博等味,蓄毒在内,流积为痈。”《证治要略·积聚》谓:“多饮人,结成酒癖, 度肚结块,胀急疼痛。”均可说明饮食失宜、饮食不洁或者饮食偏嗜都可使脾胃损伤,健运 失常,气机升降功能紊乱;湿浊内聚,或可化热,伤及气血,形成湿聚血瘀,促使癌瘤的发 生。饮食因素是肠积常见病因。 二、鉴别诊断 结肠癌主要与痢疾、阑尾炎、胆囊炎、肠炎、妇科肿瘤等疾病鉴别。 1.痢疾痢疾以腹痛、里急后重、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典型症状,其发病多与饮食不 洁有关,《内经》中也谓之“肠澼”,但痢疾不能触及腹部包块。而肠积虽然可以有痢疾的 某些症状,但是其病史长,常无明确诱因,且伴有消瘦、低热等其他症状。大便细菌培养, 腹部B超、腹部CT等可协助鉴别。 2.阑尾炎阑尾炎即中医之“肠痈”,亦可表现为腹痛,大便性状改变,腹部包块,但其多 为转移性腹痛,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症状都能好转。血常规、血生化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。 3.胆囊炎胆囊炎属中医“胁痛”、“胃脘痛”、“黄疸”等范畴,常表现为右胁痛,容 易与右半结肠癌相混淆,而且结肠癌患者多同时患胆囊炎,主要通过腹部B超、腹部CT检 查来鉴别。 4.肠炎肠炎属中医“腹痛”、“腹泻”范畴,本病的发生是以先天之气不足,肝失疏 泄,脾胃失和,气机升降逆乱为主,渐及他脏,脏腑失调。以泄泻、腹痛、肠鸣为临床特 点。结肠癌在肠壁形成肿块,造成不同程度的肠梗阻;粪便的积存长期刺激肠壁引起粪性肠 炎而腹泻;肿瘤溃破侵犯血管造成便血。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慢性肠炎。结肠镜与X 线钡剂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。 5.妇科肿瘤妇科肿瘤也常表现为腹痛,腹部包块,大便情况改变,但妇科肿瘤多有 月经、白带的改变,此外妇科检查、腹部B超、腹部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。 【辨证论治】 一、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主要应辨别便血、便形及腹痛、腹泻情况,以区别其虚实。结肠癌的患者便 血为常见症状。其血色鲜红,常伴大便不爽,肛门灼热,此为湿热下注、热伤血络所致。大 便变细、变扁,常夹有黏液或鲜血,症状进行性加重,这是由于肿块不断增大堵塞肠道所 致。腹痛时作时止,痛无定处,排便排气稍减,为气滞;痛有定处,腹内结块为血瘀;腹痛 隐隐,得温可减,为虚寒;痛则虚汗出或隐痛绵绵,为气血两虚。大便干稀不调多为气滞; 泻下脓血、腥臭,为湿热瘀毒;久泻久痢,肠鸣而泻,泻后稍安,常为寒湿;泻下稀薄,泻 后气短头晕,多为气血两虚。本病病机的中心环节是湿热,并由湿热进一步演化而为热毒、 瘀毒蕴结于肠中,日久形成结块,故早中期以清热利湿、化瘀解毒为治疗原则,兼顾扶正。 病至晚期,正虚邪实,当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不同证候,以补虚为主兼以解毒散结。应在辨证 论治的基础上,结合选用具有一定抗大肠癌作用的中草药。